查看原文
其他

邻居安装可视门铃是否侵犯隐私权?法院这样处理

近年来

可视门铃、智能门锁等

智能安防设备

逐渐走入千家万户

这些先进设备

在增加人们安全感的同时

有时也会带来烦恼

日前,嘉兴南湖的袁先生

就因自家的可视门铃

和隔壁邻居起了纷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本案情

袁先生住的是一幢高层,一梯三户,袁先生家是中间套,家门在东侧朝北,东、西两边各一户邻居。楼道西侧有个采光井,正对袁先生家的3扇窗户。汪先生是袁先生的西户邻居。去年11月,汪先生在自家入户门北侧安装了一个可视门铃,且具有红外夜视功能。

袁先生发现后,认为汪先生家门铃安装的角度能观察到楼层的公共区域,可清楚记录到自己家出入、来客情况,还能透过窗户看到部分生活起居情况。为此,袁先生多次上门与汪先生协商,要求拆除该可视门铃,但汪先生表示安装可视门铃只是出于安全考虑,拒绝了袁先生的要求。

无奈之下,今年3月,袁先生将汪先生起诉至南湖法院,要求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与其相关的全部视听资料。



法院受理

承办法官到现场实地勘查、测试后了解到,该门铃的安装位置以及性能,确实对袁先生的个人隐私生活包括生活安宁等构成了现实威胁,邻里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考虑到汪先生主张可视门铃安装是维护安全之需要,法官针对双方的现实状况展开调解,提出兼顾汪先生安全维护和袁先生隐私保护的改良方案,将原本安装在汪先生家入户门口北侧的可视门铃,挪至大门南侧并调整角度使门铃的可视角度不能拍摄到走廊的南侧,避免了从采光井的窗户看到袁先生家中隐私的问题。

在法官的协调下,汪先生当即重新安装了可视门铃,袁先生表示调整位置的门铃确实已经不再对其隐私产生威胁。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确认完成协议内容,困扰袁先生许久的问题,终于圆满解决。



法官说法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诸多新挑战,也成为民众关注的重点,本案就是一个缩影。智能可视门铃作为家居生活中一项便捷实用产品,满足了现代住宅居民基础的安防需求,本无可厚非,但权利的行使应当有边界,自由不能建立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此类门铃使用中伴有大量数据采集,稍有不慎就会触及邻里隐私并引发争议,甚至影响邻里和睦。

本案中,汪先生虽在自有空间内安装可视门铃,主观上无窥视邻居的故意,但设备拍摄范围超出其自有领域,记录和存储了袁先生不愿为他人知悉的个人信息,对袁先生的居住安宁以及隐私造成了侵扰,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丰富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内涵和保护范围。隐私是自然人和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其核心属性为被自然人隐藏或不欲为外人所知晓。个人信息系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这些充分体现了立法者的人文关怀。






来源丨南湖法院编辑丨汪思聪审核丨沈羽石
++往期推荐双建争先 | 嘉兴23家单位晾晒比拼,嘉兴中院荣登擂台赛先锋榜学报告 晒心得 谈感想 | 胡立恒:感悟伟大成就 汲取奋进力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